一次性使用腹穿包(腹腔穿刺包)是临床常用的无菌医疗器械,主要用于腹腔积液、腹腔感染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操作涉及严格的无菌技术和规范流程,以确保患者安全。本文将系统梳理使用腹穿包的注意事项,为医护人员提供操作指南。
一、术前准备:细致评估,充分沟通
患者评估
适应症确认:明确穿刺目的(如诊断性抽液或治疗性引流)。
禁忌症筛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腹胀等禁忌症。
风险告知:向患者解释操作风险(如感染、出血)及并发症,获取知情同意。
物品与环境准备
包装检查:确认腹穿包在有效期内,包装密封完好。
器械检查:穿刺针、引流管等需通畅无锈,配套消毒用品齐全。
环境消毒:操作室需紫外线消毒30分钟,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无菌操作:严控细节,预防感染
皮肤消毒
范围要求:以穿刺点为中心,碘伏环形消毒≥15cm,不留空隙。
方法要点:由内向外螺旋擦拭,避免消毒液流入穿刺点。
铺巾与手套
无菌洞巾:对准穿刺点铺巾,边缘固定防止滑动。
手套佩戴:双手消毒后佩戴无菌手套,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
器械管理
无菌原则:器械台与操作区域保持清洁,避免器械落地污染。
单线传递:器械传递需通过无菌区,禁止跨越非无菌区域。
三、穿刺操作:精准定位,规范进针
穿刺点选择
常用部位: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
避开禁忌区:远离手术瘢痕、肠管及重要血管(如腹壁下动脉)。
麻醉与进针
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分层浸润麻醉,减少疼痛。
进针角度:垂直或略倾斜(45°)进针,突破感后停止。
引流控制
速度调节:首次放液≤1000ml,后续每次≤3000ml。
标本留取:第一管腹水弃去,后续标本送检生化、常规及培养。
四、术后处理:严密监测,预防感染
伤口护理
覆盖固定: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胶布加压包扎。
观察要点:渗血、渗液、红肿等感染迹象,每日换药。
患者监测
生命体征:术后1小时内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
腹部体征:观察腹痛、腹胀变化,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用药与饮食
预防感染:高危患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1g静滴。
饮食指导:术后6小时流质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如牛奶)。
五、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肝硬化患者
放液量控制:每次≤3000ml,补充白蛋白6-8g/1000ml腹水。
腹带使用:术后多头腹带加压包扎,防止腹压骤降。
儿童与老年人
穿刺针选择:儿童用细针(如22G),老年人注意凝血功能。
镇静辅助:焦虑者给予咪达唑仑镇静,确保配合度。
急诊穿刺
快速定位:B超引导下穿刺,避开肠管及膀胱。
液体监测:怀疑内出血时,抽出不凝血立即终止操作。
六、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防控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及器械消毒。
敷料更换:穿刺点渗液时每日更换,疑感染时取分泌物培养。
脏器损伤
进针控制:避免用力过猛,突破感后停止进针。
应急处理:怀疑肠穿孔时,紧急手术修补。
低血压反应
放液速度:大量放液时夹闭引流管,分次进行。
药物干预:多巴胺5mg静推提升血压。
结语
一次性使用腹穿包的操作需融合无菌技术、解剖知识与临床判断。通过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流程及严密术后监测,可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医护人员应熟悉不同场景下的调整策略,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