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当“吃饭”成为难题:哪些人需要鼻饲管?

发布时间:2025-07-31


对普通人而言,“吃饭”是再自然不过的日常;但对某些人来说,这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关卡。当疾病、创伤或衰老剥夺了自主进食的能力,鼻饲管便成为维持生命与健康的“隐形桥梁”。它究竟能帮到谁?哪些情况下必须使用?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与医学知识,为您揭开鼻饲管的“适用人群图谱”。


一、急性危机中的“救命通道”:短期需求者

1. 脑卒中/颅脑损伤患者

脑部神经受损后,吞咽反射可能暂时消失或紊乱。此时强行经口进食,食物易误入气管,引发致命性吸入性肺炎。



2. 术后暂时性吞咽障碍者

头颈部肿瘤手术、食管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因麻醉、伤口疼痛或组织水肿无法进食。鼻饲管可提供“过渡期”营养支持,避免营养不良延缓愈合。

医生提醒:此类患者通常在1—3个月内恢复吞咽功能,鼻饲管多为临时使用,无需过度担忧。


3.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后盾”

严重感染、多器官衰竭或重大创伤患者,常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能量与蛋白质的需求激增。鼻饲管能精准输送肠内营养液,维持肠道黏膜屏障,降低感染风险。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使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12%—15%。


二、慢性困境中的“持久伙伴”:长期依赖者

1. 渐冻症(ALS)患者

随着运动神经元退化,患者逐渐失去咀嚼、吞咽能力,最终可能完全依赖鼻饲管或胃造瘘。由于疾病进展缓慢,鼻饲管常作为早期选择,兼顾营养与生活质量。

患者心声:“虽然插着管子,但至少我能继续和家人聊天、看孙子长大。”——一位ALS患者家属分享。


2. 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

手术或放疗可能破坏口腔、咽喉结构,导致永久性吞咽困难。鼻饲管可帮助患者避免胃造瘘手术,同时满足个性化饮食需求(如自制匀浆膳)。

护理贴士:长期使用需定期更换管道(每4—6周),并使用润滑剂减少鼻腔刺激。


3. 痴呆症晚期患者

当患者忘记如何咀嚼、吞咽,甚至拒绝进食时,鼻饲管可能成为维持生命的最后手段。但这一选择常伴随伦理争议,需综合评估患者意愿、营养状态与生存质量。

专家观点:“并非所有痴呆患者都适合鼻饲管,需通过疼痛评估、营养筛查等工具,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策。”——某三甲医院老年科主任。


三、特殊场景下的“精准干预”:容易被忽视的需求者

1. 早产儿/低体重儿

出生时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的婴儿,可能需通过鼻饲管给予母乳或配方奶,直至自主吸吮能力完善。

温馨画面:新生儿科里,护士轻柔地将细如发丝的管道插入宝宝鼻腔,另一端连接着温热的母乳——这是生命最初的守护。


2. 严重烧伤患者

体表大面积烧伤会导致代谢率飙升,同时伤口疼痛限制进食。鼻饲管可绕过口腔创伤,直接输送高热量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营养方案:需根据烧伤面积调整蛋白质与热量供给,通常需达到普通人的1.5—2倍。


3. 精神疾病拒食者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可能因幻觉、妄想或情绪低落拒绝进食,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在药物治疗无效时,鼻饲管可能成为“最后的安全网”。

心理支持:置管前后需加强心理疏导,避免患者因管道产生被控制感或自卑情绪。


四、鼻饲管不是“洪水猛兽”:打破误解,科学看待

误解1:“插管很痛苦”

现代鼻饲管多采用硅胶材质,柔软光滑,操作时会使用局部麻醉,患者通常仅感轻微不适。


误解2:“用了就摘不掉”

短期使用者(如术后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后即可拔管;长期使用者也可通过吞咽训练、胃造瘘等方式过渡。


误解3:“只能吃流食,没营养”

通过专业营养师配置,鼻饲液可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甚至能模拟正常饮食的口感与温度。


结语:生命通道,连接希望与尊严

鼻饲管的存在,让“吃饭”这一本能需求得以延续,更让无数患者重获与疾病抗争的力量。它或许不够完美,却承载着医学的温度与人文的关怀。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面临进食困境,请记住:

“无法经口进食,不代表无法享受生命;选择科学干预,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

鼻饲管螺旋 C.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