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腔双囊胃管的介绍
三腔双囊胃管是一种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紧急止血装置。它由三腔管、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组成,通过向气囊内充气,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三腔管包括一个胃腔管、一个食管腔管和一个负压吸引腔管,用于抽吸胃内容物和进行负压吸引。
二、三腔双囊胃管的使用方法
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操作。
器械准备:检查三腔双囊管是否通畅,气囊是否漏气。在三腔管的管壁上找到45cm、60cm、65cm等标记点,并标记各管腔的位置。准备好液状石蜡油、50ml注射器、止血钳、治疗盘、无菌纱布、0.5kg重沙袋(或盐水瓶)、血压表、绷带、宽胶布等物品。
插管过程
润滑管腔:用液状石蜡油润滑三腔双囊管的前端和外壁,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和阻力。
插入管腔:从患者鼻腔缓慢插入三腔双囊管,同时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以协助插入。当管插入至咽部时,嘱患者继续吞咽,使三腔管顺利送入至65cm标记处(或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型适当调整)。
确认位置:通过以下三种方法确认管端是否在胃内:一是回抽胃液;二是向胃管内注入少量空气,用听诊器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三是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逸出。
气囊充气与压迫止血
胃气囊充气:先向胃气囊内注入空气150-300ml(囊内压维持在40-50mmHg),使胃气囊膨胀。用止血钳夹住胃囊管末端,将三腔双囊管向外牵引,当有中等度弹性阻力时,表示胃气囊已压于胃底部。
持续牵引:用0.5kg重沙袋(或盐水瓶)通过滑车持续牵引三腔管,以达到充分压迫胃底的目的。
食管气囊充气:如经观察患者仍有出血,可再向食管气囊内注入空气100-200ml(囊内压维持在30-40mmHg),然后钳住食管囊管末端,使食管气囊压迫食管下段的曲张静脉。
观察与护理
定期抽吸:定时从胃管内抽吸胃内容物,观察出血情况。如抽出新鲜血液,表示止血效果不佳,应及时调整气囊的充气量或采取其他止血措施。
监测压力:每2-3小时检查一次气囊内的压力,如压力不足应及时注气增压。
定时放气:每8-12小时将食管气囊放气并放松牵引一次,同时将三腔管再稍深入,使胃囊与胃底黏膜分离。放气前先口服液体石蜡15-20ml,以防胃底黏膜与气囊粘连或坏死。30分钟后再使气囊充气加压。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定时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为患者清洁口腔。
拔管操作
拔管前准备: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取下牵引沙袋,并将食管气囊和胃气囊放气。继续留置于胃内观察24小时,如未再出血,可准备拔管。
拔管过程:拔管前嘱患者口服液体石蜡15-20ml,然后抽尽双囊气体。轻轻旋转并缓慢拔出三腔双囊管,避免用力过猛或突然拔出,以免损伤黏膜。
三、三腔双囊胃管的注意事项
操作技巧
插管深度:插管深度应适中,避免过深或过浅。过深可能刺激咽喉或损伤食道,过浅则可能使管端无法到达胃内,影响止血效果。
动作轻柔:插管时动作应轻柔、准确,避免暴力插管导致食管和胃黏膜损伤。
确认位置:插管后应通过多种方法确认管端是否在胃内,以确保止血效果。
气囊管理
合理充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气囊的充气量。充气过多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损伤黏膜,充气过少则可能无法有效压迫出血部位。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气囊的完整性和压力情况,确保气囊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发现气囊破裂、漏气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管道。
定时放气:为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黏膜损伤,应定时放气以缓解胃贲门部的压力。
患者护理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营养支持:置管期间应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满足其生理需求。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液。
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并发症预防
黏膜损伤:由于三腔双囊胃管对食管和胃黏膜有一定的压迫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以减少黏膜损伤的风险。
吸入性肺炎:置管期间应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鼓励患者多做吞咽动作,以减少口腔分泌物误吸入肺部的风险。
其他并发症:如气囊破裂、漏气、食管穿孔等,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四、总结
三腔双囊胃管是一种有效的止血装置,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气囊管理和患者护理等方面的细节。通过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