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是临床治疗中用于输注药物、液体、血液及监测中心静脉压的重要工具,其日常护理直接关系到治疗安全性与患者舒适度。以下从导管维护、生活习惯、并发症预防三个维度,系统梳理插管后的关键注意事项。
中心静脉导管
一、导管维护:确保功能正常,降低感染风险
穿刺点护理
定期检查:每日观察穿刺点是否有红肿、渗血、渗液或脓性分泌物,若出现局部疼痛、发热或寒战,需立即就医,警惕感染或血栓形成。
保持干燥: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穿刺部位,避免沾水;若敷料潮湿或污染,需及时更换(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松脱或破损时立即更换)。
避免触碰:禁止用手抓挠穿刺点,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胶布过敏者需改用抗过敏胶布或无菌纱布固定。
导管功能管理
防止堵塞: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避免血液反流或药物沉淀;长期留置者需定期冲管(如每周3次)。
固定稳固:选择开襟式衣服,避免套头款牵拉导管;睡觉时取平卧位或置管对侧卧位,减少导管移位风险。
避免打折: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弯曲或压迫;咳嗽时用手按压穿刺处,防止管腔负压导致血液反流。
敷料与接头管理
敷料更换:定期更换无菌敷料,若渗血、渗液多或污染,需随时更换;更换时严格手卫生,使用碘酒、酒精或氯己定消毒穿刺点。
输液接头更换: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输液接头,若接头内有血液残留或被污染,需立即更换;更换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生活习惯:减少刺激,促进恢复
活动限制
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提重物(超过5kg)等,防止导管滑脱或移位;置管侧手臂可进行日常活动,但需避免过度外展或旋转。
减少腹压增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或排便,防止血液反流堵塞导管。
饮食调整
清淡易消化:多摄入新鲜蔬果(如苹果、菠菜)、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
充足水分:每日饮水1500-2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
个人卫生
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洁置管侧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洗头时保持仰卧位,防止水流浸湿敷料。
衣物选择: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材质刺激皮肤;定期更换内衣,保持局部清洁。
三、并发症预防:早识别,早干预
感染防控
风险信号:若穿刺点红肿、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
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导管口接触污染物;家属探视时减少触碰导管,防止交叉感染。
血栓管理
风险信号: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或颈部、肩部酸痛,需警惕血栓形成;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可能为肺栓塞,需紧急处理。
预防措施:定期评估导管功能,避免导管在血管内打折;长期留置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
导管脱落处理
紧急措施:若导管部分或完全脱出,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止血(至少15分钟),避免自行回纳导管;若出血不止或出现血肿,需就医处理。
后续管理:脱落导管需按医疗废物处理,不可重复使用;重新置管需评估患者病情及血管条件。
四、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股静脉置管
活动限制:避免长时间坐立或下蹲,防止导管受压;卧床时抬高下肢(床尾摇高15-30°),减少深静脉血栓风险。
留置时间:股静脉置管易引发感染及血栓,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需严格监测局部及全身症状。
化疗患者护理
药物输注:化疗药物需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避免外渗损伤周围组织;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药物配伍禁忌。
皮肤保护:化疗期间皮肤敏感,需避免使用酒精类消毒剂,可选择氯己定或碘伏;若出现皮疹或瘙痒,需及时告知医生。
五、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导管作用、留置时间及日常护理要点,发放书面指导材料,提高依从性。
演示敷料更换、冲管等操作,鼓励患者参与自我护理(如观察穿刺点、记录异常症状)。
心理疏导
置管可能影响患者外观及活动,易引发焦虑或抑郁情绪;需加强沟通,解释治疗必要性,提供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必要时联合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改善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