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方法
术前准备
材料核对:检查骨穿刺包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无破损。包内通常包含穿刺针、注射器、纱布、载玻片、无菌敷贴、镊子、碘伏棉球等基础器械,部分型号可能配备活检针或小儿专用针。
患者定位:根据穿刺部位选择体位:
髂前上棘:仰卧位,暴露胸腹壁;
髂后上棘:侧卧或俯卧位;
胸骨:仰卧位(儿童常用);
腰椎棘突:俯卧位。
消毒麻醉: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皮肤(直径≥15cm),消毒范围逐层缩小(第三遍>孔巾直径)。铺无菌洞巾后,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重点麻醉骨膜(胸骨穿刺仅需皮下麻醉)。
穿刺操作
固定穿刺针:根据患者皮下脂肪厚度调整固定器长度(髂骨穿刺约1.5cm,胸骨/腰椎约1.0cm)。
进针技巧:
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刺入;
髂骨穿刺遇阻力时旋转进针,胸骨穿刺需精准控制深度(避免穿透胸骨损伤胸腔器官);
注射器预留2-3ml空气,便于骨髓液抽取。
抽取骨髓液:拔出针芯后抽取0.1-0.2ml骨髓液(约10ml注射器乳突量),立即涂片(45°-60°角快速涂片3-4块)。若需骨髓培养,抽取量增至2.0ml。
术后处理
插入针芯,用纱布按压穿刺点3-5分钟止血;
碘伏消毒后贴无菌敷贴,嘱患者24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沾水;
医疗废物按规范分类处理(如穿刺针投入锐器盒)。
二、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无菌手套,避免触碰穿刺包内层;
消毒范围需覆盖孔巾直径,术中避免器械接触非无菌区域。
穿刺技巧与风险控制
进针深度:根据部位调整(如胸骨穿刺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厚度);
避免“干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髓纤维化或细胞黏稠可能导致抽取失败,需更换穿刺部位或改用骨髓活检;
骨折风险:骨质破坏严重者(如多发性骨髓瘤)优先选择髂后上棘,避免胸骨等脆弱部位。
患者特殊情况处理
凝血功能障碍:术前检查PT、APTT、血小板计数,异常者需纠正后再穿刺;术后压迫止血≥10分钟,加压包扎并观察有无渗血;
儿童患者:使用小儿专用穿刺针,操作时通过游戏、奖励等方式缓解焦虑;
长期用药者: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感染征象(如发热、红肿)。
器械与存储要求
器械检查:术前确认穿刺针通畅、注射器密封良好;
存储条件:干燥、无尘、避光环境,避免高温暴露;
运输规范:确保包装完整、标识清晰,防止运输中损坏或污染。
并发症预防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出血:凝血异常者延长压迫时间,避免剧烈运动;
神经损伤:避开神经走行区域(如腰椎穿刺需定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