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一次性鼻饲管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主要用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或药物治疗。虽然操作本身相对安全,但患者若能积极配合,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如鼻腔黏膜损伤、误吸、恶心呕吐等)。以下从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三个阶段,详细说明患者的配合要点。
一、操作前:心理与身体准备
1. 心理准备:缓解紧张情绪
了解操作目的:患者或家属可主动询问医护人员插管的原因(如术后禁食、吞咽困难、昏迷等),明确鼻饲管的作用(如提供营养、药物、胃肠减压),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信任医护人员:插管需由专业护士或医生操作,患者应放松心情,避免因紧张导致肌肉僵硬(如鼻腔、咽喉部收缩),增加操作难度。
分散注意力:操作前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与家属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感。
2. 身体准备:调整至最佳状态
清洁鼻腔: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双侧鼻腔,去除分泌物和结痂,保持鼻腔通畅。若鼻腔有炎症、溃疡或鼻中隔偏曲,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排空大小便:操作前解小便,避免术中因膀胱充盈导致不适或需要中断操作。
取合适体位:通常取半坐位或坐位(头部稍前倾),无法坐起者可取仰卧位(头部抬高30°~45°)。这种体位可利用重力使胃管更易通过食管进入胃内,同时减少误吸风险。
二、操作中:关键配合动作
1. 鼻腔选择与配合
选择通畅侧鼻腔:医护人员会评估双侧鼻腔通畅度,患者需如实告知哪侧鼻腔呼吸更顺畅(如无鼻塞、流涕)。
放松鼻腔肌肉:插管时避免用力擤鼻、皱眉或缩鼻,保持面部肌肉松弛,减少鼻饲管与鼻腔黏膜的摩擦。
2. 吞咽动作的配合
跟随指令吞咽:当鼻饲管前端到达咽喉部(约10~15cm)时,患者会感到轻微异物感或恶心。此时需按医护人员指示做吞咽动作(如喝一口温水或模拟吞咽),利用吞咽时食管开放的状态,帮助胃管顺利通过食管入口。
避免干呕或咳嗽:吞咽时尽量保持平静,避免突然咳嗽或干呕,否则可能导致胃管移位或误入气管。若出现强烈恶心,可暂停操作,深呼吸后再次尝试。
3. 头部姿势的调整
头部前倾:在胃管通过咽喉部后,患者可轻微低头(下巴贴近胸口),使食管与胃的连接处(贲门)呈直线,便于胃管进入胃内。
避免头部后仰:头部后仰会使食管弯曲,增加插管阻力,甚至导致胃管盘曲在口腔或食管内。
4. 呼吸控制
缓慢呼吸:插管过程中保持均匀、缓慢的呼吸,避免屏气或呼吸急促。屏气会导致胸腔内压力升高,可能引发反流或误吸。
用鼻呼吸:尽量通过鼻腔呼吸,减少口腔分泌物,避免胃管被唾液污染或误吸。
三、操作后:注意事项与并发症观察
1. 固定胃管,避免移位
勿自行拔管:胃管固定后,患者不可因不适或好奇自行拉扯,否则可能损伤鼻腔、食管或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防止管道扭曲:活动时注意保护胃管,避免牵拉或压迫(如翻身时将胃管置于身体一侧),保持管道通畅。
2. 保持鼻腔清洁
定期清洁:每日用棉签蘸取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洁鼻腔,去除分泌物和结痂,预防感染。
避免用力擤鼻:擤鼻可能导致胃管移位或鼻腔出血,需用轻柔的方式清理鼻腔。
3. 观察并发症,及时反馈
鼻腔疼痛或出血:轻微疼痛或少量出血(如擦拭时有血迹)可暂观察;若出血量大或持续疼痛,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恶心、呕吐:插管后可能因胃管刺激咽喉部或胃部不适出现恶心,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缓解;频繁呕吐需排查是否胃管位置异常或胃肠功能紊乱。
误吸风险: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胃内容物反流误吸,需紧急处理。
4. 鼻饲时的配合
体位要求:鼻饲前抬高床头30°~45°,鼻饲后保持该体位30分钟~1小时,防止食物反流。
速度与量控制:鼻饲时遵循“少量多次、缓慢注入”原则,避免一次性注入过多或过快导致胃胀、呕吐。
温度适宜:鼻饲液温度应接近体温(38℃~40℃),过冷或过热可能刺激胃黏膜。
四、特殊人群的配合要点
1. 儿童患者
安抚情绪:通过玩具、动画片或家长陪伴分散注意力,减少哭闹(哭闹会导致吞咽动作不协调,增加插管难度)。
固定体位:由家长协助固定儿童头部(避免突然转头),医护人员操作时动作需更轻柔。
2. 昏迷或意识障碍患者
家属协助:家属可协助按压患者下颌(使口腔微张),便于医护人员观察胃管位置;同时安抚患者肢体,避免无意识动作干扰操作。
预防误吸:操作后需确认胃管在胃内(如抽吸胃液、听气过水声),并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3. 老年人或吞咽困难患者
缓慢配合:老年人反应较慢,需耐心等待其完成吞咽动作,避免强行推进胃管。
预防并发症:老年人鼻腔黏膜脆弱,操作后需加强鼻腔护理,预防感染。
总结
插一次性鼻饲管时,患者的配合是操作成功的关键。通过操作前充分准备、操作中积极配合吞咽与体位调整、操作后细心观察与护理,可显著提高舒适度、降低并发症风险。若操作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疑问,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