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抢救、外科诊疗及重症监护中,腹腔穿刺术与三腔双囊胃管(三腔二囊管)的应用是处理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危重症的“关键技术”。一次性腹腔穿刺包用于腹腔操作,而三腔双囊胃管则通过压迫止血挽救生命。本文除系统阐述腹腔穿刺包的正确使用外,将重点补充三腔双囊胃管使用后的注意事项,助力医护人员规范操作、规避风险。
一、三腔双囊胃管使用后的核心注意事项
三腔双囊胃管通过胃囊、食管囊充气压迫止血,但使用后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黏膜坏死、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以下从压迫解除、管道护理、病情监测及并发症预防四方面展开说明。
1. 压迫解除:把握时机与步骤
压迫时间控制:
首次压迫止血后,每12-24小时需放松胃囊(食管囊同步放松),避免胃黏膜或食管黏膜因持续压迫缺血坏死。
放松方法:先抽尽胃囊内气体,保留管道观察10-15分钟,若出血未复发,再抽尽食管囊气体;若出血复发,需重新充气并延长压迫时间(最长不超过72小时)。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48小时以上,且胃镜检查确认出血灶已愈合。
拔管前口服液体石蜡20-30ml,润滑管道与黏膜接触面,减少摩擦损伤。
缓慢拔管(每分钟2-3cm),边拔边观察患者反应,若遇阻力需暂停并调整方向。
2. 管道护理:细节决定安全
固定与标识:
用胶布将管道固定于鼻翼或脸颊,避免管道移位导致气囊移位或脱出。
标记胃囊、食管囊充气量及充气时间,便于定时检查与调整。
负压吸引管理:
胃管连接低负压吸引(压力≤100mmHg),避免负压过大损伤胃黏膜。
定期检查吸引瓶,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如鲜红色血液提示持续出血,咖啡色液体提示陈旧性出血)。
口腔与鼻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鼻腔,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鼻黏膜干燥出血。
鼓励患者张口呼吸,减少口腔分泌物积聚;对意识障碍者,定时吸痰预防吸入性肺炎。
3. 病情监测:动态评估与干预
生命体征监测:
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尤其关注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变化。
若患者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提示可能再次出血,需立即通知医生。
腹部体征观察:
每日触诊腹部,检查有无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提示腹膜炎可能)。
听诊肠鸣音,若肠鸣音亢进或消失,需警惕肠梗阻或肠麻痹。
实验室检查跟进:
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尿素氮(BUN),评估出血量及肾功能变化。
留取胃液标本送检,检测潜血试验及幽门螺杆菌(HP),指导后续治疗。
4. 并发症预防:早识别、早处理
黏膜坏死:
表现:鼻腔、咽喉或食管疼痛,吞咽困难,严重者出现发热、黑便。
预防:严格控制气囊压力(胃囊≤50mmHg,食管囊≤40mmHg),每4-6小时用血压计测量气囊压力并调整。
处理:立即抽尽气囊气体,遵医嘱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及抗生素。
吸入性肺炎:
表现:咳嗽、咳痰、发热,肺部闻及湿啰音,胸片示浸润影。
预防: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咳嗽排痰;对昏迷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处理: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加强呼吸道管理。
食管穿孔:
表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颈部皮下气肿,X线示纵隔气肿。
预防:避免粗暴插管或反复充气,对老年、食管狭窄患者慎用。
处理:立即停止压迫,行胸腔闭式引流,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
二、三腔双囊胃管与腹腔穿刺的联合应用场景
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中,常需同时处理腹腔积液与上消化道出血:
操作顺序:优先放置三腔双囊胃管控制出血,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腹腔穿刺放液(避免腹压骤降加重出血)。
放液量控制:肝硬化患者首次放液≤500ml,后续每次≤3000ml,防止低血压或肝性脑病。
术后协同护理:
腹腔穿刺后平卧休息,三腔双囊胃管持续压迫期间限制患者活动,避免管道移位。
监测两者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如放液后血压下降可能掩盖出血未止,需综合评估)。
结语
三腔双囊胃管的使用是“时间与压力的艺术”,而术后护理则是“细节与责任的考验”。医护人员需通过动态监测、精准调整及并发症预警,将风险降至最低。同时,与腹腔穿刺等操作的联合应用,更需统筹全局、协同管理。唯有以科学规范为基石,以人文关怀为纽带,才能真正实现“一管一包护生命,一分一秒争生机”的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