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是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救器械,通过胃囊和食管囊的双重压迫实现止血效果。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从操作前准备、置管流程、压迫期管理、并发症预防及拔管后观察五个维度,系统梳理护理规范要点。
一、操作前准备:风险评估与物资保障
患者评估
出血风险分层:根据Child-Pugh分级评估肝功能储备,C级患者需加强监测;记录呕血/黑便次数、量及生命体征变化,判断出血速度。
禁忌症筛查:排除严重冠心病、心律失常、浅表性胃炎及食管憩室患者,避免压迫加重心肌缺血或导致胃穿孔。
心理干预:用图示讲解操作流程,强调“间歇性压迫-放松”原则,缓解患者对窒息感的恐惧。
物资准备
器械检查:确认三腔管无老化裂纹,食管囊与胃囊气密性良好(注气后观察10分钟无漏气);准备50ml注射器、血压计、负压吸引器及石蜡油。
药物配置:备好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8mg+100ml生理盐水)用于胃管冲洗,利多卡因凝胶润滑管腔。
急救预案:床边放置除颤仪、气管切开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确保快速补液及用药。
二、置管流程:标准化操作降低损伤风险
体位与润滑
患者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将三腔管前端20cm浸入利多卡因凝胶中充分润滑,减少对鼻咽黏膜的刺激。
插管技巧
经鼻插入:沿鼻腔下鼻道缓慢推进,至咽喉部(约15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送入胃内。
深度确认:通过以下方法验证位置:
回抽胃液(pH<3);
注入20ml空气,听诊器于胃部闻及气过水声;
X线透视显示胃囊位于胃底。
误入食管处理:若胃管误入食管,需重新插管,避免盲目注气导致食管破裂。
气囊充盈与压迫
胃囊充盈:先向胃囊注气150-200ml(压力40-50mmHg),向外牵引三腔管至胃囊紧贴胃底,用500g沙袋通过滑轮装置持续牵引。
食管囊充盈:若胃囊压迫后仍有出血,再向食管囊注气100-120ml(压力30-40mmHg),避免过度充盈引发食管黏膜坏死。
压力监测:使用血压计袖带连接气囊导管,每4小时检测压力,确保胃囊压力维持在40-50mmHg、食管囊30-40mmHg。
三、压迫期管理:动态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生命体征监测
每15-30分钟记录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呼吸急促(>20次/分)、血氧下降(<90%),需立即放松食管囊。
观察呕吐物及胃管引流液颜色、量,若每小时出血量>100ml,提示压迫失败,需准备内镜或手术干预。
气囊维护
间歇性放松:每12小时放松食管囊10-15分钟,每24小时放松胃囊20-30分钟,防止黏膜缺血坏死。
气囊重置:放松后若出血复发,需重新充盈气囊并调整位置,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压迫。
口腔与鼻腔护理
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涂抹金霉素软膏预防口唇干裂;鼻腔滴入石蜡油(2-3滴/次)减少黏膜损伤。
观察鼻腔有无血性分泌物,若持续出血需调整胃管位置或更换鼻腔插入。
四、并发症预防:早期识别与干预
吸入性肺炎
风险因素:气囊压迫导致吞咽反射减弱,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预防措施:
床头抬高30°-45°;
每4小时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冲洗胃管(20ml/次);
听诊肺部湿啰音,若出现发热、咳嗽需立即行痰培养及抗生素治疗。
食管胃黏膜坏死
高危信号:压迫部位疼痛加剧、呕血颜色转暗红或咖啡色。
处理原则:
立即放松气囊并抽气;
胃镜下评估黏膜损伤程度,轻症者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40mg bid)治疗,重症需手术。
窒息
紧急预案:
床边备吸引器及开口器;
若气囊滑脱阻塞气道,立即将患者置于头低脚高位,快速抽吸气囊气体并清除口腔分泌物。
五、拔管后观察:延续性护理确保康复
拔管指征
持续24小时无活动性出血;
胃镜确认静脉曲张减轻或血栓形成。
拔管操作
先抽空食管囊,再抽空胃囊,缓慢拔管(速度≤5cm/min);
拔管后观察鼻腔及口腔有无出血,局部压迫止血10分钟。
后续管理
饮食指导:拔管后禁食24小时,逐步过渡至流食(如米汤)、半流食(如粥),避免粗糙食物划伤曲张静脉。
药物预防:长期使用普萘洛尔(10-20mg bid)降低门静脉压力,联合生长抑素(250μg/h)减少再出血风险。
随访计划:1周后复查胃镜,评估静脉曲张程度,制定内镜治疗或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方案。
结语
三腔双囊胃管的护理需贯穿“精准操作-动态监测-风险防控-延续护理”全流程。护士需掌握气囊压力管理、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急救技能,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构建“医护患协同”的止血管理体系,最终实现降低再出血率、改善预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