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全面评估、控制放液速度与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穿刺点、规范处理标本及术后精心护理,具体说明如下:
严格无菌操作:整个穿刺过程必须遵循无菌原则,使用一次性腹腔穿刺包内的无菌器械,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医源性感染。消毒穿刺区域时,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消毒范围直径至少15厘米,确保无遗漏。
术前全面评估:评估患儿的凝血功能、生命体征、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认无肠管扩张、妊娠等禁忌症。对大量腹水的患儿,需评估心肺功能,确保手术安全。同时,确认患儿无利多卡因过敏史,核对患儿信息,填写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
控制放液速度与量: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控制放液速度和量。初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1000-1500毫升,速度宜缓慢,约50毫升/分钟,避免腹压骤降引发循环衰竭或内脏血管充血。对于肝硬化等患儿,一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3000毫升,以防止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穿刺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呼吸变化,询问是否出现头晕、冷汗等不适。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出汗、头晕、心慌、脉搏变弱,应立即停止穿刺,让患儿平卧,必要时给予吸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等处理。
选择合适穿刺点:根据患儿病情和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常用穿刺点包括左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叉处等。避开腹部瘢痕、包块及充盈膀胱,必要时可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确保穿刺针准确进入腹腔。
规范处理标本:根据检查目的,规范处理抽取的腹水标本。如进行细菌培养,需无菌操作留取标本;进行细胞学检查,需新鲜送检;进行生化检测,需避免污染或凝固。标本应及时送检,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术后精心护理:穿刺点需加压包扎,并观察有无渗液、红肿等情况。嘱患儿卧床休息1-2小时,监测血压及腹部体征变化。术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如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穿刺点渗液增多等症状,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