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三腔二囊管)是临床中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紧急压迫止血工具,其拔除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与标准化流程。以下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操作规范,系统梳理拔除步骤及风险防控要点。
一、拔除前准备:全面评估与物品准备
1. 患者评估
生命体征:确认患者血压稳定(收缩压>90mmHg)、心率正常(60-100次/分),无活动性出血征象(如呕血频率下降、黑便次数减少)。
鼻腔黏膜状态:检查鼻腔有无红肿、溃疡或粘连,评估插管部位皮肤完整性。
心理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流程(如抽气、润滑、拔管)及可能的不适感(如咽喉刺激、短暂鼻出血),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无菌物品准备
基础物品:无菌手套、石蜡油棉球、无菌纱布、弯盘、消毒液(如碘伏)、50ml注射器、止血钳、负压吸引装置。
急救药品:肾上腺素(1:10000)、止血药(如凝血酶)、吸引器、气管插管包(备用)。
改良技术辅助物品:1%丁卡因溶液(表面麻醉)、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0.9%生理盐水+0.1mg去甲肾上腺素)、芝麻油(替代石蜡油)。
3. 操作环境准备
清洁消毒操作台面,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二、标准化拔除流程:分步操作与细节把控
1. 抽尽气囊气体
胃囊处理:使用50ml注射器抽尽胃囊内气体(约250-300ml),夹闭管腔,等待15-30分钟使气囊与黏膜分离。
食管囊处理:抽尽食管囊内气体(约100-200ml),夹闭管腔。
改良技术:每隔5分钟抽吸50ml气体,逐步释放压力,避免气囊突然塌陷损伤黏膜。
2. 黏膜保护与润滑
口服润滑剂:分次口服15-20ml芝麻油或石蜡油,润滑食管及胃黏膜,减少粘连。
局部麻醉:拔管前10分钟向鼻腔及咽部喷洒1%丁卡因溶液,减轻刺激。
冰盐水联用:分次口服50ml冰盐水(含去甲肾上腺素0.1mg),促进血管收缩并软化粘连。
3. 轻柔拔管
旋转拔管: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咽喉部肌肉,轻柔旋转胃管,沿鼻腔自然弧度缓慢拔出,避免暴力牵拉。
速度控制:改良技术建议快速轻巧拔除,但需结合患者耐受性调整速度。
4. 拔管后处理
前端检查:立即检查胃管前端有无新鲜血液或血凝块,评估再出血风险。
鼻腔护理:用无菌棉签蘸取石蜡油擦拭鼻腔,减轻黏膜刺激;必要时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6-12小时,重点观察血压、心率及血红蛋白变化。
饮食管理:禁食2-4小时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避免粗糙食物刺激黏膜。
三、并发症识别与应急处理
1. 再出血
表现:拔管后呕血或黑便加重,血红蛋白下降>2g/dL。
处理:立即重新置管压迫,并静脉注射生长抑素(250μg/h)或垂体后叶素(0.2U/min)降低门脉压力。
2. 吸入性肺炎
表现: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血氧饱和度<90%。
处理:加强吸痰、雾化吸入(如布地奈德2mg+生理盐水2ml),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3. 黏膜损伤
表现:鼻出血、咽痛、吞咽困难。
处理:局部压迫止血,口服布洛芬(400mg/次,每日3次)缓解疼痛。
四、关键风险防控点
1. 严格无菌操作
胃管拔除后立即丢弃于医疗废物袋,禁止重复使用。
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戴无菌手套及口罩。
2. 拔管时机选择
参考标准: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尝试拔管,但需留置观察24小时。
改良技术:冷盐水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延长观察时间至36小时。
3. 改良技术优势
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通过冷刺激与血管收缩双重作用,减少黏膜血流,促进止血。
芝麻油润滑: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润滑更充分。
分次抽气:避免气囊压力骤降导致黏膜撕裂。
五、案例分析:改良技术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名52岁男性患者,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三腔双囊管压迫止血。传统拔管后出现再出血,需二次置管。采用改良技术后:
拔管前分次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软化粘连;
逐步抽空气囊压力,减少机械摩擦;
拔管后观察36小时无出血,成功避免二次置管。
启示:改良技术通过多环节优化(如药物联用、压力控制、观察时间延长),显著降低再出血风险,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
结语
三腔双囊胃管的无菌拔除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结合患者个体化评估与改良技术,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医护人员应通过系统培训掌握操作要点,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同时加强术后监测与患者教育,确保气道安全与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