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脑压包是临床用于颅压测定及脑脊液收集的核心工具,其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与标准化流程。以下为基于权威产品说明与临床实践的操作步骤详解:
一、操作前准备
环境与物品检查
确认操作环境清洁,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检查脑压包包装完整性,若单包装破损或超过有效期(通常为3年),严禁使用。
核对脑压包配置:
基本配置:脑压管(1-3组)、腰椎穿刺用针(规格:0.5mm/0.7mm/0.9mm/1.2mm)。
选用配置:无菌注射器(5ml/10ml/20ml/50ml)、无菌注射针、橡胶医用手套(无粉)、脱脂纱布叠片(70mm×70mm)、棉球、胶带/胶贴、塑料镊子(尖头/圆头)、试管(带塞,75mm×12mm)、手术巾(洞巾,600mm×500mm)、敷料巾(包布,700mm×600mm)、器械盘。
患者评估与知情同意
排除禁忌症:脑疝形成期、出血性疾病、抗凝治疗中、颅内血管或脑室畸形、穿刺部位感染或外伤。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风险及配合要点,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操作步骤
体位与定位
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部向前屈曲,双膝向腹部弯曲,使腰椎间隙充分暴露。
确定穿刺点:通常为第3-4腰椎间隙(L3-L4)或第4-5腰椎间隙(L4-L5)。
消毒与铺巾
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范围直径≥15cm。
铺洞巾,确保穿刺点位于洞巾中央。
局部麻醉
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垂直进针至皮下,然后呈45°角向头侧进针,逐层浸润麻醉至韧带。
腰椎穿刺与脑脊液引出
取腰椎穿刺用针(规格根据患者体型选择),沿麻醉路径垂直进针,突破韧带时有“落空感”。
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若首次未引出,可调整针头方向或深度后重复尝试。
关键点:操作需轻柔,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
连接脑压管与测压
固定穿刺针,将脑压管与穿刺针连接,或直接连接消毒的封闭式引流袋。
缓慢抬高脑压管至患者头部水平,观察脑脊液柱高度,读取颅内压数值(正常值:80-180mmH₂O)。
注意:测压时患者需保持安静,避免咳嗽或用力。
脑脊液收集与送检
用无菌试管(带塞)收集脑脊液:
第1管: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第2管:送生化检查(如蛋白、糖、氯化物)。
第3管:送常规细胞学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分类)。
收集量:成人通常3-5ml,儿童1-2ml。
拔针与术后处理
拔出穿刺针,局部加压包扎,观察有无渗液。若纱布湿透,需及时更换以预防感染。
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避免抬头或剧烈活动。
三、操作后注意事项
感染防控
所有废弃物(如穿刺针、脑压管、纱布)需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销毁,严禁重复使用。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感染征象,及时报告医生。
长期引流管理(如需)
若保留侧脑室引流,每24小时更换引流瓶,引流瓶需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或受压,记录每日引流量及性质。
特殊人群警示
本产品含DEHP增塑的PVC材料,对新生儿、青春期前男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能存在毒性风险,临床应优先选择替代产品。
四、操作禁忌与风险应对
禁忌症: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避免在禁忌情况下操作。
风险应对:
若穿刺过程中出现脑疝征象(如瞳孔散大、呼吸骤停),立即停止操作并紧急处理。
脑脊液漏或低颅压头痛时,嘱患者平卧,补充生理盐水,必要时行硬膜外血贴修补。
结语
一次性使用脑压包的操作需兼顾精准性与安全性,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管理,每一步均需严格遵循规范。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个体化调整(如针头规格选择、引流时间控制),可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为颅压监测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