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胸腔积液等胸部疾病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密闭引流系统恢复胸腔负压,促进肺复张。以下从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及并发症处理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术前准备:精准定位与无菌环境构建
患者评估与沟通
确认患者身份及手术指征(如气胸、脓胸、血胸等),评估凝血功能及麻醉耐受性。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风险及配合要点,签署知情同意书。
物品准备
胸穿包:含无菌手套、洞巾、血管钳、镊子、手术刀、缝合针线等。
引流装置:一次性胸腔引流瓶(含水封系统)、负压吸引器(可选)。
消毒用品:碘伏、酒精、无菌纱布。
麻醉药物: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
影像学辅助:X线胸片或超声定位结果,明确积液/气体最高点。
体位选择
半卧位:躯干略转向健侧,肩胛下垫小枕头(约45°),患侧上肢抬置于头部,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特殊情况:心搏骤停患者取仰平卧复苏体位,优先保障生命体征稳定。
二、操作步骤:分层穿刺与密闭系统建立
定位与消毒
气体引流:锁骨中线第2肋间(最高点)。
液体引流:腋后线第7-8肋间或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根据超声定位调整)。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20cm,铺无菌洞巾。
局部麻醉
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自皮肤至壁层胸膜,进针深度约3-4cm,回抽无血后注药。
穿刺与置管
切口:沿麻醉路径切开皮肤约0.5cm,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壁。
穿刺针:术者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垂直刺入,突破感提示进入胸腔。
导丝引导:拔出穿刺针,沿导丝插入胸腔引流管(直径14-22Fr),深度约4-5cm,尖端指向脊柱方向。
固定: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皮肤,避免脱出。
连接引流装置
引流管外端连接水封瓶,确保长管没入水中3-4cm,保持直立密闭。
若需负压吸引,调节压力至-10至-20cmH₂O,避免肺组织损伤。
三、术后护理:动态监测与并发症防控
引流管维护
体位:患者半卧位,引流瓶位置低于胸腔60-100cm,防止逆流。
通畅性检查:咳嗽时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4-6cm为正常),定期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
记录引流量:每小时记录引流量及性质(血性、脓性、乳糜样),若引流量>200ml/h持续3小时,提示活动性出血。
并发症处理
胸膜反应:头晕、心悸、冷汗时立即停止操作,取平卧位,吸氧并监测血压。
皮下气肿:局部加压包扎,限制活动,严重者需穿刺排气。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引流液培养阳性时使用敏感抗生素。
复张性肺水肿:控制引流速度(<1L/h),避免肺组织快速复张导致毛细血管渗漏。
拔管指征
气胸:24小时引流<20ml,无气体逸出,胸片示肺复张。
胸腔积液:引流量<50ml/24h,胸水常规检查正常。
操作:深吸气末屏气时快速拔管,缝合伤口并加压包扎。
四、技术要点与循证依据
穿刺点选择
肋骨上缘穿刺可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肋间动脉走行于下缘)。
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提升至98%,气胸发生率降至0.5%(传统盲穿气胸率3-5%)。
引流管管理
夹闭试验:拔管前短暂夹闭引流管,观察24小时无呼吸困难,可安全拔管。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促进肺复张,减少肺不张发生率。
负压吸引适应证
脓胸、肺组织弹性差或引流不畅时使用,但需严格控制压力,避免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