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887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8877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全流程解析: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

发布时间:2025-07-07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胸腔积液等胸部疾病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密闭引流系统恢复胸腔负压,促进肺复张。以下从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及并发症处理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3-1.jpg

一、术前准备:精准定位与无菌环境构建

患者评估与沟通

确认患者身份及手术指征(如气胸、脓胸、血胸等),评估凝血功能及麻醉耐受性。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风险及配合要点,签署知情同意书。

物品准备

胸穿包:含无菌手套、洞巾、血管钳、镊子、手术刀、缝合针线等。

引流装置:一次性胸腔引流瓶(含水封系统)、负压吸引器(可选)。

消毒用品:碘伏、酒精、无菌纱布。

麻醉药物: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

影像学辅助:X线胸片或超声定位结果,明确积液/气体最高点。

体位选择

半卧位:躯干略转向健侧,肩胛下垫小枕头(约45°),患侧上肢抬置于头部,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特殊情况:心搏骤停患者取仰平卧复苏体位,优先保障生命体征稳定。

二、操作步骤:分层穿刺与密闭系统建立

定位与消毒

气体引流:锁骨中线第2肋间(最高点)。

液体引流:腋后线第7-8肋间或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根据超声定位调整)。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20cm,铺无菌洞巾。

局部麻醉

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自皮肤至壁层胸膜,进针深度约3-4cm,回抽无血后注药。

穿刺与置管

切口:沿麻醉路径切开皮肤约0.5cm,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壁。

穿刺针:术者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垂直刺入,突破感提示进入胸腔。

导丝引导:拔出穿刺针,沿导丝插入胸腔引流管(直径14-22Fr),深度约4-5cm,尖端指向脊柱方向。

固定: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皮肤,避免脱出。

连接引流装置

引流管外端连接水封瓶,确保长管没入水中3-4cm,保持直立密闭。

若需负压吸引,调节压力至-10至-20cmH₂O,避免肺组织损伤。

三、术后护理:动态监测与并发症防控

引流管维护

体位:患者半卧位,引流瓶位置低于胸腔60-100cm,防止逆流。

通畅性检查:咳嗽时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4-6cm为正常),定期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

记录引流量:每小时记录引流量及性质(血性、脓性、乳糜样),若引流量>200ml/h持续3小时,提示活动性出血。

并发症处理

胸膜反应:头晕、心悸、冷汗时立即停止操作,取平卧位,吸氧并监测血压。

皮下气肿:局部加压包扎,限制活动,严重者需穿刺排气。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引流液培养阳性时使用敏感抗生素。

复张性肺水肿:控制引流速度(<1L/h),避免肺组织快速复张导致毛细血管渗漏。

拔管指征

气胸:24小时引流<20ml,无气体逸出,胸片示肺复张。

胸腔积液:引流量<50ml/24h,胸水常规检查正常。

操作:深吸气末屏气时快速拔管,缝合伤口并加压包扎。

四、技术要点与循证依据

穿刺点选择

肋骨上缘穿刺可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肋间动脉走行于下缘)。

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提升至98%,气胸发生率降至0.5%(传统盲穿气胸率3-5%)。

引流管管理

夹闭试验:拔管前短暂夹闭引流管,观察24小时无呼吸困难,可安全拔管。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促进肺复张,减少肺不张发生率。

负压吸引适应证

脓胸、肺组织弹性差或引流不畅时使用,但需严格控制压力,避免肺水肿。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