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887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8877

老年患者鼻饲管护理:预防压疮与误吸的实用技巧

发布时间:2025-07-07


对于长期依赖鼻饲管获取营养的老年患者而言,鼻饲管不仅是维持生命的“营养通道”,更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脆弱环节”。压疮与误吸作为两大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痛苦,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将从护理细节出发,结合临床经验与最新研究,为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预防方案。

 

一、压疮预防:从“被动护理”到“主动防御”

1. 定时翻身:打破压力“持久战”

老年患者皮肤薄、弹性差,长期卧床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建议每2小时翻身一次,夜间可延长至3小时,但最长不超过4小时。翻身时需注意:

 

动作轻柔:避免拖拽患者,防止皮肤摩擦损伤。

体位交替:采用30°侧卧位或半卧位,避免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直接受压。

辅助工具:使用气垫床或泡沫减压垫,分散身体压力。

2. 皮肤清洁与保湿:构建“防护屏障”

每日清洁:用温水和中性肥皂轻柔擦拭皮肤,重点清洁鼻翼、脸颊、耳后等鼻饲管固定部位,防止胶布残留引发皮炎。

保湿护理:清洁后涂抹无刺激性润肤霜,避免皮肤干燥皲裂。

压疮预警:若发现皮肤发红、压之不褪色,需立即采取减压措施,如局部按摩或使用减压贴。

3. 鼻饲管固定:细节决定成败

选择合适材料:使用医用胶布或专用固定装置,避免胶布直接粘贴于同一部位导致皮肤破损。

定期检查:每日观察鼻饲管固定处皮肤状况,若出现红肿、破溃,需及时调整固定位置或更换胶布。

避免牵拉:翻身或移动患者时,需先固定鼻饲管,防止因牵拉导致鼻腔黏膜损伤或管道移位。

二、误吸预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控制”

1. 体位管理:利用重力“守门”

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45°,使患者处于半卧位,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避免立即平卧或翻身,防止食物逆流至食管和口腔。

夜间护理:对于易反流患者,可将床头垫高10~15cm,减少夜间误吸风险。

2. 鼻饲方式优化:精准控制“流量与温度”

少量多餐: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每日4~6次,避免胃内压力过高导致反流。

速度调控:使用营养泵或重力滴注,控制输注速度在15~30分钟内完成,防止快速输注引发呕吐。

温度适宜:鼻饲液温度需维持在38~40℃,接近人体体温,避免过冷刺激胃肠道或过热烫伤黏膜。

3. 胃管管理:确保“在位与通畅”

确认位置:每次鼻饲前需回抽胃液,观察颜色(透明或淡黄色)和量(残余量>100ml需暂停输注),并用听诊器确认胃管在胃内。

定期更换:普通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管可延长至1~2个月,减少反复插管对食道的刺激。

保持通畅:鼻饲前后用20~30ml温水冲洗管道,防止食物残渣堵塞;若发生堵塞,可用注射器抽取温开水轻柔冲洗,切勿强行通管。

4. 呼吸道管理:清除“潜在威胁”

鼻饲前: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减少鼻饲中因刺激引发的咳嗽导致误吸。

鼻饲中:避免同时进行吸痰或翻身操作,防止腹内压骤增引发反流。

鼻饲后:30分钟内尽量不吸痰,若需吸痰,应先停止鼻饲并调整患者体位。

三、紧急处理:误吸发生时的“黄金3分钟”

即使预防措施到位,误吸仍可能发生。掌握以下急救流程,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立即停止鼻饲:迅速关闭鼻饲管开关或拔出注射器。

调整体位: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或头低右侧卧位,防止误吸物进一步进入气道。

清理呼吸道:用手指裹纱布清除口腔内残留物,连接吸引装置吸出气道内误吸物。

刺激咳嗽:轻拍患者背部,鼓励其咳嗽以排出异物。

通知医生: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或意识丧失,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

四、心理支持与营养管理: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长期鼻饲不仅影响生理健康,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护理人员需做到:

 

耐心沟通:解释鼻饲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对“插管”的恐惧和抵触。

情感陪伴:通过握手、抚摸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怀,鼓励患者表达需求。

营养个性化:根据患者口味和消化能力调整鼻饲液配方,如添加蔬菜汁、果汁增加风味,或选择高蛋白、低脂配方减少胃肠道负担。

结语

老年患者鼻饲管护理是一场“细节决定成败”的持久战。通过科学预防压疮、精准控制误吸风险、掌握紧急处理技能,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我们不仅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更能提升其生活质量。记住:每一次翻身、每一滴鼻饲液的温度、每一声轻柔的鼓励,都是对患者生命尊严的守护。

鼻饲管螺旋 C.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