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ICU或化疗病房中,输注泵的持续稳定运行是患者安全的关键。然而,“滴滴滴”的报警声却常让医护人员和患者陷入紧张:是药物输注异常?还是设备自身故障? 频繁报警不仅干扰治疗节奏,更可能掩盖真正的风险信号。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设备维护经验,总结输注泵报警的4大核心原因及系统性解决方案,助您快速恢复设备正常运转。
第一步:区分报警类型——是“假警报”还是“真危机”?
输注泵的报警通常分为提示性报警(如电池电量低、输液袋空)和紧急报警(如阻塞、空泡、输注过量)。第一步需通过报警代码或指示灯颜色快速判断优先级:
红色闪烁+持续蜂鸣:立即处理(如阻塞、空泡);
黄色闪烁+间断提示音:可暂缓处理(如输液完成预警、门盖未关)。
案例:某医院ICU曾因未及时区分报警类型,误将“输液袋空”的黄色报警当作设备故障,导致患者输注中断。教训:培训医护人员熟悉报警分级,避免过度反应或忽视风险。
第二步:阻塞报警——90%的“元凶”竟是操作细节
阻塞报警是输注泵最常见的问题,但真正由泵体故障导致的不足10%,更多源于以下操作疏漏:
导管打折或受压:
检查输液管是否被患者身体、床栏或监护仪线缆压迫;
避免使用过长的导管(增加缠绕风险),优先选择带抗扭结设计的专用管路。
针头堵塞或脱出:
确认针头是否完全插入血管(尤其儿科或肥胖患者);
定期更换针头(建议每24-48小时),防止血栓形成。
输注压力设置不当:
根据药物黏度调整压力阈值(如化疗药需更高压力);
避免盲目提高压力以“冲开阻塞”,可能引发组织损伤。
维护技巧:每日用棉签清洁泵体压力传感器接口,防止药液结晶堵塞。
第三步:空泡报警——气泡从何而来?如何彻底杜绝?
空泡报警会直接中断输注,甚至触发回血风险。气泡的3大来源与解决方案:
输液袋/瓶残留空气:
排气时将输液袋倒置,轻挤莫菲氏滴管至无气泡;
使用预充式输液器减少人为操作误差。
加药时混入空气:
避免在输注过程中直接穿刺输液袋加药(易产生微气泡);
改用侧孔针头或通过三通接头加药。
泵体排气功能失效:
定期测试泵的自动排气功能(按说明书操作);
老旧设备可手动滚动泵体,利用重力排出气泡。
案例:某肿瘤科通过统一使用带过滤器的输液器,将空泡报警率降低70%。
第四步:系统排查——从“症状”到“病因”的深度检修
若上述步骤无法解决报警,需进行系统性排查:
电源与电池问题:
检查电源线是否松动,备用电池是否电量充足(尤其移动泵);
避免在潮湿环境使用,防止电路短路。
软件与参数错误:
重启泵体并恢复出厂设置(注意备份患者参数);
确认输注模式(如持续输注、PCA镇痛)与药物类型匹配。
机械部件磨损:
听泵体运行是否有异常噪音(如齿轮卡顿、马达抖动);
联系厂商更换老化部件(如滚轮、传感器)。
维护建议:建立输注泵“一泵一档”维护记录,标注上次检修时间与更换部件,便于追踪设备状态。
预防胜于治疗:3招延长输注泵寿命
定期校准:每3-6个月联系专业工程师校准流量精度(误差应≤±5%);
清洁消毒:使用75%酒精擦拭泵体表面,避免液体渗入内部;
环境管理:存放于干燥、避光的专用柜,远离强电磁场(如核磁共振室)。
结语:报警声背后的责任与温度
输注泵的每一次报警,都是对患者安全的提醒,也是对医疗设备可靠性的考验。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定期维护培训和智能报警管理系统(如远程监控平台),可将报警频率降低60%以上。 最终,让输注泵从“报警源”转变为“安心盾”,为患者提供更静谧、更安全的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