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在临床中常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紧急情况,通过压迫止血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其使用流程严谨细致,每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治疗效果,以下是详细的使用流程介绍。
一、使用前准备
物品准备:检查三腔双囊胃管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同时准备好无菌手套、注射器(50ml和10ml各一支)、石蜡油、棉签、绷带、牵引装置(如沙袋或牵引架)、胶布、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并确保所有物品均处于无菌状态。
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使用三腔双囊胃管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配合要点,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评估患者情况: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了解患者的出血情况、意识状态、有无鼻部疾病等,以便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三腔双囊胃管。
二、插管操作
润滑胃管:打开三腔双囊胃管包装,戴好无菌手套,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石蜡油,润滑胃管的前端和气囊部分,以便顺利插入。
测量插管长度:从患者发际至剑突的距离,一般为45 - 55cm,作为插管的深度标记。也可通过X线或内镜确定胃内位置,但紧急情况下多采用体表测量法。
插入胃管:左手用纱布托住胃管,右手持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当胃管插入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插入至预定长度。插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呛咳、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插入,检查是否误入气管。
确认胃管位置:可通过回抽胃液、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听诊气过水声等方法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确认无误后,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和面颊部。
三、气囊充气与固定
胃囊充气:用注射器抽取200 - 300ml空气,经胃管侧孔注入胃囊,使胃囊膨胀。向外牵拉胃管,遇到阻力时表示胃囊已压住胃底贲门部。用血管钳夹住胃管外端,防止气体逸出。
食管囊充气:若胃囊充气后仍有出血,可向食管囊内注入100 - 150ml空气,使食管囊膨胀,压迫食管下段。同样用血管钳夹住胃管外端,固定好食管囊。
固定胃管:将胃管与牵引装置连接,通过滑轮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0.5 - 1kg。用绷带将胃管固定于床架上,防止胃管滑脱。
四、使用期间护理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意识状态等。每15 - 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如发现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呕血或黑便量增多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气囊压力监测:定期检查气囊压力,一般每4 - 6小时放松食管囊和胃囊各15 - 30分钟,以防止气囊压迫过久引起黏膜糜烂、坏死。放松气囊时,先排空食管囊内的气体,再排空胃囊内的气体。放松气囊后,观察有无再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可再次充气压迫止血。
口腔护理: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口腔容易干燥、滋生细菌。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至少2次,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皮肤护理:注意观察鼻部皮肤和面部皮肤受压情况,防止压疮的发生。可每隔2 - 3小时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五、拔管操作
拔管时机:当患者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先放松食管囊和胃囊,口服石蜡油20 - 30ml,润滑胃管和食管、胃黏膜。
拔管方法:缓慢拔出胃管,边拔边观察有无出血情况。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按压鼻腔,防止出血。
观察拔管后情况:拔管后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三腔双囊胃管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加强使用期间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同时,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