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护理领域,鼻饲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辅助器具,为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支持。从插入到日常护理,再到拔除,鼻饲管的使用全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与精心操作。
前期准备:奠定安全基础
评估患者
在决定为患者使用鼻饲管前,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鼻腔情况等。例如,对于昏迷患者,由于其吞咽反射消失,无法自主进食,鼻饲管是保证其营养摄入的关键;而对于鼻腔存在炎症、息肉或严重畸形等情况的患者,则需谨慎选择鼻饲管或考虑其他营养支持方式。
选择合适的鼻饲管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材质、型号和长度的鼻饲管至关重要。常见的鼻饲管材质有硅胶、聚氨酯等,它们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对于成年人,一般选择14 - 18号鼻饲管;而对于儿童,则需选择更小型号的鼻饲管。
物品准备
准备好鼻饲管、注射器、润滑剂、胶布、别针、听诊器、手电筒等物品。同时,要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安静,减少外界干扰。
插入过程:精准操作保通畅
患者体位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部稍后仰,这样可以使鼻腔与咽部呈一条直线,有利于鼻饲管的顺利插入。
测量插入长度
通常从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即为鼻饲管应插入的长度,成人一般为45 - 55cm。测量好后,用胶布在鼻饲管上做好标记。
润滑鼻饲管
用无菌石蜡油或生理盐水充分润滑鼻饲管前端,以减少插入时的摩擦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插入鼻饲管
一手托住鼻饲管,另一手持鼻饲管前端,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当鼻饲管插入10 - 15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顺势将鼻饲管插入至预定长度。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可将患者头部抬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鼻饲管顺利通过。
确认位置
插入鼻饲管后,需通过多种方法确认其位置是否正确。可以用注射器抽取少量胃液,若能抽出胃液,则说明鼻饲管在胃内;也可以将听诊器置于患者胃部,用注射器向鼻饲管内注入10ml空气,若能听到气过水声,也可证明鼻饲管在胃内;此外,还可以通过X线检查来准确判断鼻饲管的位置。
固定鼻饲管
确认鼻饲管位置正确后,用胶布将鼻饲管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防止其滑脱。同时,用别针将鼻饲管固定于患者衣领处,增加其稳定性。
日常护理:细致呵护保安全
保持管道通畅
每次鼻饲前后,需用20 - 30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防止鼻饲管堵塞。若鼻饲过程中出现鼻饲管堵塞,可尝试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或向鼻饲管内注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以溶解堵塞物。
掌握鼻饲方法
鼻饲时,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误吸的风险。每次鼻饲量不宜过多,一般为200 - 3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鼻饲液的温度应适宜,一般为38 - 40℃,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同时,要注意鼻饲液的配制,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物过于粗糙或含有大颗粒物质。
观察患者反应
在鼻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鼻饲的速度、量或鼻饲液的成分,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口腔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不能经口进食,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因此,每天应进行2 - 3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擦拭,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拔除鼻饲管:适时结束护理
当患者病情好转,能够经口进食,且吞咽功能恢复正常时,可考虑拔除鼻饲管。拔除前,应向患者解释拔管的目的和过程,消除其紧张情绪。拔管时,将弯盘置于患者颌下,轻轻揭去固定胶布,用纱布包裹鼻饲管前端,边拔边用纱布擦胃管,拔到咽喉处时,嘱患者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时迅速拔出鼻饲管。拔管后,清洁患者鼻腔及面部,观察鼻腔有无出血等情况。
鼻饲管的使用全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科学、规范的鼻饲管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