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醉临床工作中,穿刺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精准的穿刺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性。经过无数次的穿刺实践,以下是一些实现麻醉穿刺“一针一个准”的秘诀。
术前准备:精准规划,未雨绸缪
(一)全面评估患者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过敏史等。例如,对于存在脊柱畸形、凝血功能障碍、脊柱手术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提前评估穿刺难度和风险,制定个性化的穿刺方案。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准确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确定合适的穿刺间隙和进针点。
(二)心理调适与沟通
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穿刺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肌肉放松,使穿刺操作更加顺利。同时,医护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保持专注和自信,避免因紧张而影响操作。
(三)物品准备与检查
提前准备好穿刺所需的物品,包括穿刺针、注射器、消毒用品、局麻药等。检查穿刺针是否锋利、无倒钩,注射器是否密封良好、活塞灵活。确保物品的质量和数量满足操作需求,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因物品问题而中断。
术中操作:精细操作,稳扎稳打
(一)体位摆放
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且患者感觉舒适。对于脊柱穿刺,患者通常采取侧卧位或坐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部和胸部用枕头支撑,双腿屈曲。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助于医生准确找到穿刺点,同时减少患者的体动。
(二)定位精准
采用多种方法确定穿刺点,如体表标志定位、超声引导定位等。体表标志定位时,要熟悉脊柱的解剖结构,准确找到棘突间隙。超声引导定位可以实时显示穿刺针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结构,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在定位过程中,要反复核对,确保穿刺点准确无误。
(三)局部麻醉
在穿刺点周围进行充分的局部麻醉,减轻患者的疼痛。选择合适的局麻药和注射方法,如2%利多卡因,采用皮内、皮下和深部逐层浸润麻醉。注射局麻药时,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四)穿刺技巧
进针方向:穿刺针要与皮肤垂直进针,避免倾斜导致穿刺方向偏离。在进针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手感判断:当穿刺针穿过黄韧带时,会有明显的阻力消失感,即“落空感”。此时要停止进针,避免穿刺过深损伤脊髓。可以通过回抽注射器,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或血液回流,进一步确认穿刺针的位置。
调整深度:根据患者的体型和穿刺部位,合理调整穿刺针的深度。一般来说,成人脊柱穿刺的深度在4 - 6cm左右。在调整深度时,要缓慢进行,边进针边观察患者的反应。
(五)团队协作
麻醉穿刺操作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包括麻醉医生、护士等。团队成员之间要密切配合,分工明确。例如,护士负责协助固定患者体位、传递器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在操作过程中,要及时沟通,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术后处理:细致入微,确保安全
(一)观察患者反应
穿刺结束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的情况。注意患者是否有头晕、恶心、呕吐、疼痛加重等不适症状,以及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二)记录操作过程
详细记录穿刺操作的过程,包括穿刺点、进针深度、穿刺过程中的情况、患者的反应等。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总结经验教训非常重要。
(三)总结经验教训
每次穿刺操作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穿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操作中加以改进。同时,要与同事分享经验,共同提高穿刺技术水平。
麻醉穿刺“一针一个准”需要医护人员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细致处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