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子宫支架作为一种微创治疗器械,在妇产科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产后出血、宫腔粘连、子宫脱垂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其通过球囊扩张压迫止血或支撑子宫的原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然而,规范的使用和细致的护理是确保疗效、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以下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到术后护理,为您梳理全流程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评估风险,严格消毒
适应症评估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明确适应症(如产后出血、宫腔粘连分离术后)。
排除禁忌症:如急性生殖道感染、子宫穿孔风险、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
操作环境准备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外阴、阴道彻底消毒,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
超声引导定位:确保球囊放置位置准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患者沟通与心理建设
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步骤及可能风险,缓解紧张情绪。
二、术中操作:规范放置,精准监测
球囊注入量控制
根据宫腔容量注入无菌生理盐水,通常为250-300ml,避免使用空气或CO₂。
通过外接压力泵或容量袋监测压力,防止过度压迫导致子宫内膜缺血。
固定与稳定性检查
确保球囊完全展开并固定于宫颈内口以上,避免部分脱出。
对剖宫产术中放置者,需确认球囊未被缝合线刺破。
三、术后护理:静养观察,预防感染
活动与体位管理
静卧休息:术后平卧6-8小时,避免翻身、坐起等动作导致移位。
限制剧烈运动:避免咳嗽、用力排便、提重物(腹压升高可能使球囊脱落)。
药物与饮食管理
禁用子宫收缩药物:如缩宫素,防止平滑肌收缩引发球囊滑落。
营养支持: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牛奶),避免生冷辛辣食物。
感染预防
个人卫生:每日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干燥,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抗生素使用:根据医生指导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症状监测
出血观察:少量阴道出血属正常,若血量突然增多或颜色鲜红,需立即就医。
腹痛警惕:若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可能为感染或子宫穿孔,需紧急处理。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球囊移位或脱落
定期超声复查:术后6小时内及每日检查球囊位置。
应急处理:若发生移位,需调整位置或重新放置;脱落则需更换支架。
子宫内膜损伤
控制留置时间:多数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需医生评估。
取出技巧:排空球囊后缓慢牵拉,避免暴力操作损伤黏膜。
感染控制
早期识别:发热、脓性分泌物、腹痛为感染征兆,需及时取出支架并抗感染。
五、取出与恢复管理
取出流程
排空球囊:通过导管抽出液体,待球囊缩小后轻柔取出。
创面检查:观察宫颈及阴道有无损伤,必要时缝合止血。
复查与随访
宫腔镜复查:宫腔粘连患者术后1-3个月需复查,评估内膜修复情况。
长期监测:关注月经恢复情况,警惕再粘连或感染。
心理与生活干预
情绪疏导:缓解患者焦虑,促进身心恢复。
活动指导:逐渐恢复日常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六、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妊娠期使用:需严格评估母婴风险,目前多用于产后止血。
合并症管理:如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免疫疾病,需加强感染预防。
总结
球囊子宫支架为妇产科疾病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但其安全性和疗效依赖于规范操作和细致护理。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限制活动、预防感染,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征兆。通过科学管理和医患协作,可最大限度发挥支架的治疗优势,助力患者平稳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