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确清洁和维护导尿管以预防感染的方法:
置管前
- 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 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的风险。
- 使用密闭式引流装置: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 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置管时
-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 正确消毒尿道口: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男性: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 确保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 防止污染: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置管后
-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 保持引流装置密闭通畅: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 及时清空集尿袋:应当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 正确留取尿标本: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远端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则需重复病原学检查。
- 避免常规膀胱冲洗或灌注: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 保持尿道口清洁: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 注意患者沐浴或擦身时的保护: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 合理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普通硅胶导尿管可每周更换一次,特殊材料导尿管应根据说明书要求。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 及时处理尿路感染: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 定期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 训练膀胱功能: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 做好记录: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