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断技术,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疾病、癌症、感染等疾病,以及治疗某些血液疾病。虽然这项技术相对简单,但要想一次成功,却需要掌握一定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技巧,帮助医护人员在执行骨髓穿刺时提高成功率。
一、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是成功的第一步。常用的穿刺点包括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以及腰椎棘突等。其中,髂前上棘因其骨面较平且易于固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穿刺部位。在选择穿刺点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身体状况。例如,儿童患者由于髂骨尚未发育完全,更适合选择胫骨穿刺术。
二、正确的体位选择
体位的选择对于穿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患者应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体位。例如,髂前上棘和胸骨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患者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患者可取坐位或侧卧位,弯腰抱膝,使腰椎后凸。正确的体位有助于固定穿刺部位,减少患者的紧张和不适感。
三、充分的消毒与麻醉
在穿刺前,应对穿刺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并使用适当的麻醉药物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消毒应不留白、不回消,由内向外环形进行,直径至少15cm。麻醉时,应确保药物注射到骨膜附近,以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利多卡因是常用的麻醉药物,其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好。
四、调节穿刺针长度与角度
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应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调节到适当的长度。例如,髂骨穿刺时针尖长度通常固定在1.5cm左右。在进针时,应保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或稍倾斜,根据穿刺部位的特点调整角度。例如,胸骨穿刺时,穿刺针应与胸骨成30°~40°角向头侧方向缓慢刺入。
五、熟练的进针技巧
进针是骨髓穿刺中最关键的一步。术者应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于骨面进针。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应左右旋转穿刺针,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固定时,表示已经进入骨髓腔。此时,应迅速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取骨髓液。抽取骨髓液时,应注意控制抽吸力度,避免损伤骨髓组织。
六、注意患者的反应与舒适度
在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如患者出现疼痛、紧张或不适等症状,应及时调整穿刺力度和角度,或给予适当的安慰和解释。同时,应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七、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骨髓穿刺术后,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观察。首先,应帮助患者整理衣物,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其次,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此外,还应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最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综上所述,要想在骨髓穿刺中一次成功,需要掌握选择合适穿刺部位、正确体位选择、充分消毒与麻醉、调节穿刺针长度与角度、熟练进针技巧以及注意患者反应与舒适度等关键步骤和技巧。同时,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同样重要,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医护人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穿刺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