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抽取骨髓液进行诊断。为了确保一次成功的骨髓穿刺,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巧和步骤:
一、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的部位通常选择髂后上棘,这是最佳穿刺部位,因为此处骨髓丰富且易于定位。对于儿童,由于髂骨尚未发育完全,可以选择胫骨作为穿刺部位。在选择穿刺点时,要确保患者体位正确,通常为侧卧或俯卧,以便医生能够准确找到穿刺点。
二、精确定位穿刺点
定位穿刺点的方法有多种,但关键在于准确找到髂后上棘的位置。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定位:
患者侧卧位,医生用手掌触摸患者的髂后部位,找到最突出的部分。
用手指按压定位,确保穿刺点位于髂后上棘的突起处。
也可以参考教科书上的定位方法,如线1、线2和线3的交点来确定髂后上棘的位置。
三、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深度
穿刺角度要垂直,即穿刺针与皮肤成90度角。这样可以确保穿刺针能够顺利进入骨髓腔。在穿刺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穿刺深度,以免过深或过浅。一般情况下,当穿刺针进入髓腔时,会有明显的突破感。此时,不宜再深入,以免穿到血窦。对于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的患者,突破感可能不明显,但可以根据穿刺针进入骨髓腔的深度(约1cm左右)来判断。
四、适当的麻醉和抽吸力度
在进行骨髓穿刺前,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麻醉时要确保麻醉药物注射到骨膜附近,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在抽吸骨髓液时,要注意控制抽吸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血窦里的血管破裂。一般抽取0.1~0.2mL的骨髓液就足够了。当看到注射器的乳头部有红色液体时,应立即停止抽吸,连同穿刺针一起拔出。
五、快速涂片和妥善保管标本
抽取骨髓液后,要迅速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制作涂片。涂片速度要快,以避免骨髓液凝固影响标本质量。制作涂片时,要注意控制推片与玻片的角度和力度,确保涂片质量。同时,要妥善保管标本,及时送检,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术后处理和患者护理
骨髓穿刺术后,要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消毒和敷巾处理。同时,要帮助患者整理衣物,测量生命体征,并交代操作后的注意事项。患者应在3天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要想一次成功地进行骨髓穿刺,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精确定位穿刺点、控制穿刺角度和深度、适当麻醉和抽吸力度、快速涂片和妥善保管标本以及做好术后处理和患者护理。通过遵循这些技巧和步骤,可以大大提高骨髓穿刺的成功率并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