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中心静脉导管(CVC)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血液透析、肿瘤化疗等领域。然而,CVC的留置也带来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这种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因此,预防和控制CRBSI显得尤为重要。
一、置管前的准备与评估
预防CRBSI的第一步是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在置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并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点,以减少感染风险。同时,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确保无菌操作。
二、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置管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穿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和无菌手术衣,铺大无菌单,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在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时,应采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范围应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避免再次接触。此外,患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等未治愈的医务人员应避免进行置管操作,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置管后的维护与管理
置管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每2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每周1~2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同时,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导管。
四、患者教育与自我防护
医务人员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同时,指导患者观察导管出口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渗液及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五、紧急情况下的处理
在紧急状态下进行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怀疑患者发生CRBSI或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也应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培训与持续改进
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CRBSI相关工作制度,包括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和流程、数据上报、质量控制等,定期对留置和维护导管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各项预防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总之,预防和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从置管前的准备与评估、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置管后的维护与管理、患者教育与自我防护、紧急情况下的处理以及培训与持续改进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